查看原文
其他

唱好“双城记” | 九所高校看宜宾,越看越精彩

宜宾发布 2021-03-23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提出

“支持宜宾建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

发展示范区和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市”

宜宾如何乘势而上

进一步唱好大学城与科创城的“双城战略”

推动区域性教育快速发展

打造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



7月20日,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推动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建设座谈会在成都召开,已落户宜宾的高校,以及在当地设立了研究院、未来有望合作的9所高校,纷纷为其把脉。


宜宾大学城: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和西华大学宜宾校区。曾朗 摄




打造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宜宾有什么?


○ 地处长江上游和川渝滇黔结合部

○ 全国首批产城融合试点城市

○ 全省唯一的市厅共建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

近年来,宜宾市“双城”建设实现了“无中生有、弯道超车、跨越突破”,与18所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7所高校签署项目落地协议,在宜办学高校已达11所(7所开学、4所在建),在校大学生增至5.7万人;有留学生50余个国家700余人,居全省第二。定位为国家级孵化器的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于2019年3月建成开园,引入清华启迪实施整体运营;科技创新城已入驻宜宾同济汽车研究院等11家产研院和欧阳明高、邓中翰院士工作站,全省首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重点实验室落户。校企签订合作协议265个,共建实训基地120余个,联合攻关、技术研发和市场化项目近200项,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16年的47%增至2019年的56%。

宜宾市委书记刘中伯表示,座谈会的召开,对于宜宾进一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如期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宜宾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和此次座谈会精神,及时研究具体贯彻措施,细化任务、明确责任、挂图作战,加快建设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他希望已入驻宜宾的高校和在川其他高校,能一如既往地信任宜宾、支持宜宾,宜宾也将认真落实合作协议,严格按照协议内容兑现承诺,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切实帮助学校解决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并欢迎更多在川高校来宜发展,共同努力推动宜宾如期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建设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



打造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九所高校怎么看?

四川大学党委副书记郭勇:

根据宜宾产业需求,派驻学校科研团队

近年来,宜宾在引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体制机制,改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引进创新人才,引进创新企业方面,做了大量耐心细致、大气大为的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重大突破,也取得了包括高校在内的诸多创业要素的充分信任和坦诚合作。

四川大学与宜宾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接下来四川大学将紧紧围绕宜宾市发展战略,坚持以科研平台建设为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宜宾产业需求,派驻学校科研团队,建立与校本部基础研发紧密联系的创业发展互动机制,打造公共研究平台,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进行成果转化和孵化,加速研发成果的运用。

结合宜宾市双城建设发展所需,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社会效益为理念,放大学校学科和人才等科技智力优势,坚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结合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宜宾人才政策、产业需求,构建入驻研究生一体化培养模式;引入宜宾市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展联合攻关,以科研为导向,以企业为实习基地,鼓励学生在宜宾创业创新,为地方培养新型高端人才,助推宜宾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建设。

四川大学宜宾校区。(何川 摄)

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亚非:

建议多维度深度融合,创造宜宾经验

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战略中,科技创新发挥着突出的引领作用,今天,我们就区域教育中心的创新问题作全方位的探讨,特别有意义,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宜宾以科教立市的谋篇布局站位高远。

三年前电子科技大学牵手宜宾,大家共同努力并首创了“三院合一”的运行模式,统筹协调、整体推动,以科教、人才培养和产业孵化研究于一体的全新模式,走出了一条有别于传统办学的全新发展之路。

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我们将研究生的培训集中在宜宾发展所需学科,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结合宜宾经济社会客观需要,拟定发展项目、整合教师资源,从学生进校开始,就深度介入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为他们今后融入宜宾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在人才培养方面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我们与四川省科技厅、宜宾市政府共同建设全省首个厅市共建的智能终端重点实验室,从原始创新、基础研究方面,为宜宾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建议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机制创新打通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壁垒,形成深度融合;建议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深度融合,为高层次人才落户宜宾提供更好的支持;建议省级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高等教育真正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走出一条新路,创造出宜宾经验。

电子科技大学宜宾校区。(何川 摄)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朱健梅:

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建出合作项目的新典范

宜宾的“8+2”新兴产业当中,多项产业与西南交通大学的学科有紧密联系,西南交通大学将搭建校地企协同创新研发平台,紧密结合市场、产业和高端研发、人才培养,促进宜宾产业发展。

西南交大拥有涉及轨道交通的33个专业全产业人才培养链,我们相信在省市及各部门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西南交通大学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将合作项目建成校市合作的新典范。

下一步,西南交通大学将积极参与在宜高校相关领域的协同合作,积极开展人才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团队交叉组建,我相信今后将在宜宾做出最好的创新实验。

西南财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永强:

建议进一步统筹资源共同发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西南财经大学于2017年与宜宾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宜宾长江金融研究院,围绕“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搭建金融智库,促进校企、校校合作,加强双方干部培养和学术交流,这是双方的合作起点、也是一个支点。

西南财经大学将立足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好“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共建学科专业,共享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资源,并将宜宾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研究,纳入学校博士后、博士选题,积极服务宜宾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进一步优化机制体制,深化拓展合作深度,让企业问需于学校,学校问需于企业培育人才,政府问需于校企做好服务,以共同发展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建议进一步统筹资源共同发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龚灏:

建议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相关政策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建设,根据宜宾产业特点和学校优势,对标“双一流”建设,最大力度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形成了符合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专业集群,将信息与计算科学等11个专业纳入首批招生,整合7个学院力量,开展四年一贯制培养,2020年一本计划招生1860人,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宜宾校区的规模将达到一万人。

建议出台鼓励宜宾大学城深度推进“产、教、用”融合政策,特别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订单式高质量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鼓励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转化落地的相关政策。

西华大学党委书记边慧敏:

力争尽快将示范基地建设在宜宾落地落实

西华大学主动融入宜宾市双城建设,其中一期已经投用两年,第二期将于明年九月投入使用。校区结合宜宾产业禀赋和需求,建设西华大学宜宾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布局光核反应、现代农业及食品装备、应急管理等研究平台。

近期,学校还将尽快与多方对接,力争尽快将示范基地建设落地落实,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余曙光:

将与宜宾深入沟通交流推动相关领域合作

本次会议让我深刻感受到宜宾推动成渝双城区域教育中心建设的决心。地方政府如此大力支持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作为一名教育人我特别感动,也非常激动。

在宜宾双城建设中,健康领域的教育和科技大有可为,接下来成都中医药大学将与宜宾深入沟通交流,推动相关领域合作。

宜宾科创中心 (何川 摄)

四川轻化工大学校长庹先国:

希望各方加大对白酒产业高端人才的招引力度

2016年12月21日,四川轻化工大学正式与宜宾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短短三百多天时间,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在临港经开区拔地而起,成为宜宾的“网红”高校。

宜宾是一个干事创业的好地方,更是一个未来高等教育的增长点,建议各省级部门进一步支持宜宾双城建设,进一步支持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发展。同时,也希望加大对白酒产业高端人才的招引力度。

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余小平:

着力于后端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成都医学院以西医为主,现有22个本科专业。成都医学院与宜宾在临床医学方面有非常好的合作基础,希望接下来能够与宜宾在产教融合方面进一步加深合作,为宜宾在国家创新型现代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中,贡献成都医学院的力量。

建议宜宾出台更多政策,鼓励人才扎根宜宾双城建设;创新机制促进学校资源共享,节约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着力于人才培养后端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内容来源丨川报观察

图文编辑丨王冬庆
责任编辑丨张  洋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